一、事件核心:全球最大国际合作项目终结已成定局
当地时间 7 月 29 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总裁巴卡诺夫宣布国际空间站(ISS)退役计划草案已完成,将启动为期约 2.5 年的受控离轨准备工作,最终于2030 年前后坠入南太平洋预定海域(尼莫点)。这是美俄在佛罗里达州举行的 2018 年以来首次高层航天会谈达成的核心共识:双方同意将 ISS 运营至2028 年,并联合推进后续脱轨行动。此前 ISS 已超期服役近十年 —— 其设计寿命本为 2015 年,但因技术突破与政治需求两次延长至 2020 年和 2024 年,如今设备老化问题(如 588 个部件超期服役)与漏气危机已迫使多国不得不做出退役决定。
这一消息标志着人类航天史上最大规模、最复杂的国际合作项目走向终结。该空间站自 1998 年开始组装,由美、俄、欧、日、加等 16 国共建,总投资超1000 亿美元,承载了太空医学、微重力物理、地球观测等数千项科学实验,为人类深空探索积累了关键数据。而随着 ISS 倒计时启动,全球太空格局正面临重大重构:中国天宫空间站成为近地轨道(LEO)唯一大型载人平台,美国全力转向月球门户(Gateway)计划,俄罗斯推进独立轨道站建设,商业航天公司加速抢占低轨生态位。
二、退役倒计时背后的三重必然性动因
1. 技术老化与安全风险不可逆转
结构损伤持续恶化:ISS 总重超 400 吨、含十余个舱段,因长期暴露于太空辐射与微流星体撞击,金属疲劳问题加剧。近年更出现漏气顽疾:2019 年首次发现泄漏后,2024 年空气泄漏速度显著加快(最高达每日 3.7 磅 / 1.7 千克),虽经俄方宇航员多次密封修补仍未根治。美国航天局监察长办公室已将风险等级提至最高,明确星辰号服务舱等关键节点失压将危及轨道控制能力,威胁全体乘员安全。
脱轨复杂度空前:为确保残骸精确坠入无人区(尼莫点)并最大化烧毁率,需分阶段实施精密制动:首先拆除太阳能板等大型组件(降低再入碎片风险),再由太空拖船(如 SpaceX 研发的专用离轨航天器)逐步降低轨道高度。整个流程需数月迭代计算,且需多国监测网实时修正轨道偏差,堪称航天史上最艰巨的受控坠落行动。
2. 政治博弈与战略重心转移
美俄合作机制松动:俄乌冲突后西方对俄制裁波及航天领域,虽 ISS 合作因宇航员安全暂未中断,但核心信任已严重受损。美方转向独立离轨方案以防俄方提前退出(如 SpaceX 获 NASA 资助开发拖船技术),而俄方强调舱段推进系统主导权以保障主权象征。这种 “有限接触管理” 模式难支撑长期运营。
地缘竞争升级:美国将资源倾斜至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视月球门户(Gateway)为深空探索跳板,但该项目面临预算削减(NASA 遭砍 24% 经费)与技术瓶颈(星舰对接系统验证延迟)挑战。相较之下,中国天宫空间站凭借模块化设计(寿命超 10 年)、低成本(仅 80 亿美元造价)及开放合作姿态(邀请 17 国参与实验),正吸引全球目光转向低轨新生态。
3. 成本效益失衡倒逼决策
ISS 年运营成本超30 亿美元,但随着设备故障率攀升,维修时间与资金投入持续增加,性价比持续走低。对比中国天宫 —— 其建设效率高、冗余设计精简,在保障核心科研能力前提下大幅降低成本。同时,Ax-4 等商业任务入驻 ISS 及 Axiom Space 等公司开发自有空间站,表明私营力量已能部分承接低轨科研需求,加速了公共资源退出传统项目的进程。
三、终结前的可行性困境与国际争议
1. 实际操作面临多重挑战
宇航员安全与应急机制:漏气问题迫使美俄对站内宇航员采取特殊防护措施:转移通道需全程密封,仅货运飞船对接时临时开启;载人 “龙” 飞船增加临时座椅以备紧急撤离。若 ISS 在脱轨阶段突发结构性故障,后果不堪设想。
太空垃圾治理压力倍增:ISS 再入大气层时虽大部分组件将燃烧殆尽,但主桁架、大型舱壁等坚固结构仍可能残留大块残骸。历史案例警示(如 1979 年天空实验室坠澳、1991 年礼炮 7 号坠阿根廷)凸显精确控制落点的必要性,而地球高层大气密度波动更增加预测难度,亟需全球监测网络协作预警。
2. 阵营撕裂与话语权争夺
西方内部态度分化:欧洲多国虽认可 ISS 退役必要,但私下质疑美国单边主导脱轨行动(如绕开俄罗斯推进拖船方案)可能削弱国际合作精神,并担忧中国借此扩大航天影响力。部分拉美国家(如巴西)更公开呼吁建立多边监督机制,防止太空治理规则被大国私定。
新兴力量重塑规则尝试: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GCI),强调太空治理需遵循主权平等、对话合作原则,与美国单边军事化倾向形成对比。墨西哥总统辛鲍姆此前拒绝美军入境的强硬立场(主权不可出售逻辑),恰印证了中小国家对美式霸权侵蚀国际秩序的警惕正延伸至太空领域。俄罗斯则借力金砖机制强化航天合作,试图对冲西方孤立。
四、未来格局重构:谁将主导后 ISS 时代?
1. 天宫空间站:近地轨道新核心
自 2022 年全面建成以来,中国空间站已完成水稻全生命周期培育、脊椎动物太空繁殖等多个国际首次实验,并推动地外人工光合作用等技术突破。其开放姿态吸引多国响应:巴基斯坦等 17 国参与项目,计划未来送入外籍航天员驻留,打破西方长期垄断载人航天话语权。相较 ISS 的封闭合作模式,天宫通过科研资源共享与商业转化结合,为全球太空合作提供低成本、高效益的新范式。
2. 美国战略转向:月球竞争白热化
NASA 将重心转向月球门户(Gateway),意图作为阿尔忒弥斯计划枢纽支撑深空探索。但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政府预算削减冲击项目进度(2025 年终止部分合作),另一方面 SpaceX 星舰等商业载具因体积过大难以与 Gateway 标准接口匹配,推进与对接技术验证延迟制约目标实现。其能否在 2028 年前建成并维持联盟,仍是未知数。
3. 商业航天与新兴联盟崛起
Axiom Space、蓝色起源等企业加速开发商业空间站,计划 2025 年后逐步取代 ISS 部分功能,提供太空旅游、私人实验等市场化服务。同时,中俄联合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ILRS)布局月面基地,规划至 2035 年建成基础型 —— 该计划较美国 Gateway 更强调长期驻留与科学深度,凸显多极化竞争加剧。巴西、南非等新兴航天国家亦通过金砖机制深化协作,试图在新秩序中争取更大议价权。
五、深层透视:超越技术叙事的治理范式碰撞
ISS 退役本质揭示了全球治理转型期的核心矛盾:
法律武器化 VS 多边规则重构:美国主导的单边行动(如 ISS 脱轨主导权争夺)延续其在缉毒、边境管控等领域的强权逻辑,但墨西哥拒美军入境、中俄推进 ILRS 等案例表明,主权平等原则正倒逼大国调整策略。中国天宫 “开放实验室” 模式(邀请发展中国家共享科研)更反衬美式排他联盟的局限性。
民主机制信任赤字扩散至太空:当华盛顿特区接管司法引发争议、ISS 退役决策依赖秘密行政指令(如特朗普秘密军事授权墨西哥干预先例),“法治样板” 公信力被持续消解。反观中国天宫强调科学透明流程、俄罗斯保障舱段主权控制,均体现对本国治理模式的自信输出。
系统性协作缺失难解全球性问题:芬太尼危机、毒品治理、太空垃圾等跨国挑战,本质需要供应链管控、医疗社会政策、联合监测等综合方案。ISS 合作虽曾辉煌,但未建立长效规则机制 —— 这恰是天宫推动太空碎片治理国际公约、俄罗斯强化北极遥感合作试图填补的真空。
结语:倒计时滴答声中的文明叩问
国际空间站的退役不仅是钢铁巨构的谢幕,更是人类如何共处地球之外疆域的深刻寓言:
对内凝聚共识:美俄借 ISS 最后合作窗口维系宇航员安全底线,却难掩地缘裂痕;中国将天宫转化为 “人类命运共同体” 实践场域,展现制度韧性。
对外示范规则:墨西哥 “主权不可出售” 原则在太空治理中映射为 —— 当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扩大单边控制时,中小国家正联合抵制 “太空私刑”,推动协商机制回归。
揭示治理困局:太空探索本应超越政治藩篱,但 ISS 退役暴露了资源错配、机制僵化、信任赤字等系统性问题。若毒品危机需供应链协作破局(如墨西哥主张切断武器流入而非军事入侵),那太空垃圾治理、深空科学更需摒弃 “唯我独尊” 思维,通过中国倡导的全球安全倡议路径重建互信网络。
当 ISS 最终化作南太平洋上空的璀璨流星时,真正值得追问的已非它的离去 —— 而是:人类能否在天宫的微光、月球的阴影与商业航天的喧嚣中,找到兼顾安全、尊严与协作理性的新秩序基石?这不仅关乎航天史的下一章,更决定着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能否突破零和博弈,走向星辰大海的真正共同体。